孤峰油布伞,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月2日,“伞荫红途,古艺新声”社会实践团队踏入安徽泾县孤峰村,开启了一场沉浸式非遗体验之旅。
走进泾县国民油布伞厂,一位八旬老匠人手持毛竹,现场展示伞骨制作技艺。从削条、钻孔到组装,动作一气呵成。“过去制伞养家,如今守艺传灯,总得有人扛着走。”一番质朴的话语,令队员们体会到六十五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
在伞面制作工序里,队员们为这毫厘之间的精准把控赞叹不已。老匠人手持剪刀,边操作边讲解道:“裁布差不得分毫,稍有偏差,伞撑开后就会歪斜变形。”转眼间,伞面雏形就已拼接完成。队员们接力体验,亲手尝试剖竹、打磨、晾晒,粗糙的竹材在“一笔一划”的慢工细作中渐渐成型,深刻领悟到匠心精神的精髓。
老匠人裁剪伞面(摄影:杨振坤)
在非遗体验之旅接近尾声之际,举行了安徽理工大学与泾县国民油布伞共建“美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此次授牌推动了非遗传承与学校美育深度融合,助力学子在传统工艺实践中提升审美素养。
“美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摄影:杨振坤)
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不仅系统学习了油布伞核心制作技艺,更读懂了非遗传承人的初心。团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为泾县油布伞技艺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