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团学工作

安徽理工大学学子“三下乡”:伞荫红途 古艺新声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7-12 浏览次数: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非遗魅力;筑牢防溺防线、倾注课业温情”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的“伞荫红途,古艺新声”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日-7月3日前往宣城市泾县,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之旅。这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土地,不仅成为队员们探寻红色记忆、传承非遗的生动课堂,也见证了他们在乡村服务中的暖心行动。

青年致敬皖南英烈,弘扬先烈革命气节。第一站,团队走进皖南事变革命烈士纪念馆与烈士陵园,在历史篇章中回望奋斗征程,以沉浸式体验传承红色基因。场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文物,如同岁月的信鸽,诉说着“抗战岁月”的烽火硝烟。陵园里,青山肃穆、松柏挺立。九根象征“九千健儿战斗,两千人突围”的纪念柱静默矗立,与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四言挽诗形成历史回响。队员们沿石阶而上,在主碑广场静默肃立,将奉献精神深植心底。墓碑旁,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轻轻擦去碑上的浮尘,敬献了花篮。队员葛勇说道:“每一朵花都承载着我们的承诺——继承遗志,砥砺前行!”雕像下,队长郭华龙怀揣对抗战历史的热爱,以青春思政课的形式,向队员们生动讲述叶挺将军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他以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中被捕后写下《囚歌》的事迹为例,阐释“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的革命气节,让革命精神在青年中薪火相传。

团队探寻泾县伞艺,齐心点亮非遗薪火。第二站,团队来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的孤峰村,沉浸式制作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活化石”的油纸伞。在泾县国民油布伞厂,一位八旬老匠人手持毛竹,现场展示伞骨制作技艺。从削条、钻孔到组装,动作娴熟流畅。老匠人质朴地说:“过去制伞养家,如今守艺传灯,总得有人扛着走。”话语间,是六十五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令队员们深受触动。伞面制作工序,老匠人手持剪刀,边操作边讲解:“裁布差不得分毫,稍有偏差,伞撑开后就会歪斜变形。”转眼间,伞面雏形拼接完成,毫厘之间尽显精准。队员们接力体验剖竹、打磨、桐油涂刷、晾晒,粗糙竹材在“一笔一划”的慢工细作中渐渐成型,也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匠心精神的内涵。非遗体验之旅接近尾声时,团队与泾县国民油布伞举行“美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通过授牌,推动了非遗传承与学校美育有效融合,助力学子在传统工艺实践中提升审美素养。

拉紧防溺警戒线,倾注课业辅导情。第三站,团队赶赴宣城市泾县周冲村,开展防溺水主题宣传活动,化身“课业小导师”,为当地儿童送去温暖关怀,助力乡村儿童健康茁壮成长。队员们分组走进村民家中,与村民们围坐一堂,展开了深入交流。队员们以近期发生的真实溺水案例作为切入点,巧妙结合精心绘制的主题漫画,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儿童及家长详细地讲解了戏水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预防溺水的“六不准”原则,以及溺水后正确的自救与施救方法。防溺水知识分享环节结束后,面对孩子们满是求知欲的眼神,队员们迅速转换角色,从“安全讲师”顺利变身“学习小导师”。在临时组建的“学习小课堂”里,队员们耐心地辅导孩子们一步步拆解数学计算题的解题步骤,逐字逐句地指导语文作文的构思与表达。队员黄旭面带微笑,鼓励孩子们:“大胆说,答错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把难题‘打败’!”

访残障夫妻感坚韧,探退伍老兵悟担当。第四站,团队在周边村庄分组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在细节中传递温暖情谊。走进一户村民家中,队员们知悉,家中女主人年幼时因脊髓灰质炎致双腿残疾,其丈夫双目失明,夫妻二人相互扶持,共同谱写生活篇章。每年春耕,丈夫负责刨地,女主人跪坐田间指引方向、播种,二人默契协作,场景令人动容。女主人表示:“虽然我腿脚不方便,但能给他指指路。”话语间流露着直面苦难的乐观坚韧,深深触动在场队员。走访中,团队送上慰问品,并帮忙投喂家禽,在点滴互动里感受这对残障夫妻的不屈精神。随后,队员们来到退伍军人刘立成家中。听老人讲述着1975年淮河抗洪经历。当时刚入伍的他听到紧急集合的哨声,即刻迅速集结投入抢险。他与战友们连续奋战20余天,为群众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退伍后,刘立成于电器厂、村党支部工作共16年,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刘立成叮嘱道:“年轻人要肯吃苦、多奉献。”他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受鼓舞。

此次泾县之行,“伞荫红途,古艺新声”社会实践团队在红色教育中筑牢信仰之基,从非遗传承里探寻文化之根,于守护孩童间奉献诚挚爱心,向平凡人物处汲取奋进力量。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带着泾县之行的所学所悟,在学习与生活中弘扬红色精神,创新传承非遗,将爱心化作行动,践行青年担当。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让泾县之行的收获绽放于前行的道路。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凤霞路15号   邮编:231100   联系电话:0551-65658290   E-mail:qichexy@aust.edu.cn
Copyright © 2024   安徽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