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五庙乡新锋队”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于7月9日至7月11日走进安徽省潜山市五庙乡,用三天时间开启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探寻之旅。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和海报宣传等方式,以青年视角创新表达革命精神,以实地数据解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密码,更以专业视角捕捉以新能源公交为首的绿色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的活力脉动。
团队成员在五庙乡程冲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合影(摄影:程槐)
溯源非遗瑰宝,体悟传承初心
“一片银杏叶,半部五庙史”,队员们首先来到了位于五庙乡程冲村的银杏谷。一棵千年银杏以苍劲之姿矗立村口,离地4米处陡然分作两根擎天巨柱,直插云霄。其粗壮的躯干需6人方能合抱,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当地的岁月变迁。
接着队员们参观了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站内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当地独特的菩佬戏和弹腔文化。菩佬戏类似木偶戏,因本地人方言而得名。值得一提的是,弹腔戏曲是京剧的前身,众多专家曾专程来到这里追本溯源,探寻京剧发展的历史痕迹。
随后来到了弹腔班社,队员们拜访了许家畈弹腔班社第四代传人许开学老先生。队员们提前查找资料,了解到老先生曾经历中风,访谈中,老先生说道:“尽管身体受中风影响不如从前灵便,但头脑思路却愈发清晰,戏班也在之后开起来了。”他骄傲地提到,长达8300余字的戏剧唱本《杨家将》,至今在他脑海中一字不落,凭着这份执着与记忆,将唱本完整记录下来,为弹腔文化的传承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载体。
非遗传承活动剪影(摄影:杨毅)
踏寻红色印记,赓续革命薪火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是此次实践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实践团队首先来到红光村,探访安庆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旧址——程千里故居。青瓦木楼间,斑驳的墙痕诉说着岁月峥嵘。队员们驻足凝视,深切体味到程千里等先驱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与无畏担当。
随后,队伍行至吴桥村,五庙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显庄严肃穆。队员们伫立默哀,追思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心中涌动着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
之后,队员们又来到八斗起义旧址及储全章故居。墙上的史料记载与实物陈列,清晰勾勒出八斗起义的历史脉络——这场虽未成功却意义深远的武装斗争,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周边地区的革命热情,为后续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听着当地向导讲述储全章等志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故事,红色基因深深镌刻进每个队员的心底。
红色基地讲解剪影及红军旗帜(摄影:杨毅)
聚焦科技赋能,洞察乡村新篇
实践活动尾声,五庙先锋队将目光投向五庙乡蓬勃发展的科技力量与乡村振兴新图景,实地走访了当地光伏电站、竹扇加工厂及茶叶云溯源中心(电商中心),近距离感受科技赋能下的乡村蝶变。
阳光下,光伏电站的面板阵列如蓝色海洋般铺展在田野间,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绿色动力”;竹扇加工厂内,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一把把朴素的竹扇经过创新改良,成为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茶叶云溯源中心里,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茶叶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数据,电商主播正对着镜头向全国网友推介当地的生态好茶,指尖轻划间,大山里的茶香便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咱们不搞特殊,但求突破——别人有的基础保障咱不缺,别人没试过的创新路数咱敢闯。”村书记的话语朴实而有力。他介绍,五庙乡以光伏产业激活绿色动能,用创意设计点亮传统手艺,借电商平台架起“出山金桥”,通过“科技+产业”的融合路径,让土地生金、手艺增值、产品远行,持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让民生福祉看得见、摸得着。
科技下乡参观活动剪影(摄影:张先海)
队员们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传承,又感知到了产业融合的智慧与共享发展的温度。新时代大学生主动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彰显了青年的担当与智慧,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