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团学工作

安徽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擦亮暑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特色名片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8-20 浏览次数:

从田间地头调研到科技知识宣讲,再到非遗文化传承和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探寻,安徽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的6支“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奔赴基层,充分彰显“科技+文化”相结合的学院特色,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齐聚科普盛宴,萌生科学幼苗

这个暑期,该学院的2支科技创新团队立足安徽省汽车“首位产业”定位,发挥专业所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力。

作为学院暑期“三下乡”首支队伍,6月28日-30日,“智行水乡·能创未来”团队在学习体验中感受“小螃蟹”产业实践所激活的乡村振兴“大能量”,同时,将新能源汽车知识的种子播撒在蚌埠市沱湖乡的田间地头,为沱湖乡浍河村约20名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场新能源汽车知识的盛宴。团队成员首先展示了智能车模型,吸引中小学生争相传阅、触摸模型。其次,队长吴明涛着重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及其代表性产品、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理念等,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最后的互动环节更是热闹非凡。学生们积极踊跃地提出各种问题:“最帅的新能源汽车是哪款?”“新能源汽车一次性可以开多远?”……队员们一一耐心地给出答案。

图1 把“新能源汽车”科普课堂搬进村里(摄影:姚仲成)

知识宣讲之外,“智行水乡·能创未来”团队举行了安徽理工大学与浍河村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该授牌仪式将推动校地密切合作,实现乡村基层治理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常态化衔接。

图2 举行授牌仪式(摄影:姚仲成)

7月2日-4日,“科技赋能乡土,青春筑梦乡野”团队将企业研学、校园科普与科创实践紧密结合,走进无为市比亚迪产业园,在实践中完善智能小车项目。队员们专注观察生产线的运作流程,重点聚焦自动化控制环节与电池性能测试过程,并就“低温环境下电池效能保持”这一智能小车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向工程师请教,得到了详细解答,为智能小车的续航优化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团队成员表示,这是一场关于科技的探索之旅,通过参观调研,亲身感受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魅力与潜力。

图3 合影(无为比亚迪供图)

该实践团队前往无为当地学校开展“科创筑梦”校园行活动。为了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更直观地了解汽车的构造,团队成员们带来了缩微智能车。他们从传统汽车发动机、底盘、轮胎、方向盘等部件的功能和作用讲到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结构,并对操控自主研发的智能小车进行避障、循迹等功能的演示。

图4 讲解车辆知识(摄影:马子文)

探寻匠心精神,点亮非遗薪火

7月1日-3日,学院2支团队齐聚宣城市泾县,在乡野阡陌间探寻这座城市于文化传承间跳动的时代脉搏。

“伞荫红途,古艺新声”团队来到位于昌桥乡的孤峰村,沉浸式制作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活化石”的油纸伞。在泾县国民油布伞厂,一位八旬老匠人手持毛竹,现场展示削条、钻孔到组装制作技艺,动作娴熟流畅。他质朴地说:“过去制伞养家,如今守艺传灯,总得有人扛着走。”在伞面制作工序期间,老匠人手持剪刀,边操作边讲解:“裁布差不得分毫,稍有偏差,伞撑开后就会歪斜变形。”转眼间,伞面雏形拼接完成,毫厘之间尽显精准。队员们接力体验剖竹、打磨、桐油涂刷、晾晒,粗糙竹材在“一笔一划”的慢工细作中渐渐成型,也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匠心精神的内涵。非遗体验之旅接近尾声时,团队与泾县国民油布伞举行“美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图5 老匠人裁剪伞面(摄影:杨振坤)

图6 “美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摄影:杨振坤)

“徽韵文房溯古行”团队来到泾县宣纸产业园,开启了关于宣纸的探秘之旅。在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中,团队成员系统了解了宣纸从原料到成纸的108道工序。浸泡、蒸煮、漂白、打浆、抄纸、烘干……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抄纸环节堪称一场艺术的表演,师傅们手持纸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舀、一荡、一抬,动作娴熟而流畅,仿佛与纸浆融为一体。该团队还走进了有名的宣笔作坊——三兔宣笔,揭开传承千年的笔文化神秘面纱。团队首先来到宣笔制作原材料的存放处,常见的兔毫和羊毫整齐排列,每一根毫毛都承载着宣笔的品质与灵魂。三兔宣笔内还存放着大量古代宣笔以及文献资料,非遗传承人为团队成员系统讲解了宣笔的发展兴盛衰落以及在新中国的带领下重新走向繁华的历程。

图7 三兔宣笔内工人(摄影:金俊杰)

7月14日-15日,学院“楚韵薪传:寿县非遗守护与青春赋能行动”团队深入淮南市寿县,开展为期两天的文化溯源与精神寻根之旅。队员们奔赴寿县豆腐主题文化园,在缕缕豆香中,同学们亲手体验千年豆腐制作工艺,感悟“一箪食”背后蕴藏的劳动智慧与非遗韧性。接着,成员们走进寿县楚文化博物馆,参观了汉代陶制水磨冥器及石磨,见证了豆腐制作的悠久历史。

图8 实践团成员磨豆浆(摄影:燕天慈)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7月9日-11日,学院“五庙乡新锋队”团队走进安徽省潜山市五庙乡,以青年视角创新表达革命精神。队长胡凯在实践小结中写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是此次实践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团队首先来到红光村,探访安庆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旧址——程千里故居。青瓦木楼间,斑驳的墙痕诉说着岁月峥嵘。队员们驻足凝视,深切体味到程千里等先驱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与无畏担当。

图9 参观程千里故居(摄影:杨毅)

随后,队伍行至吴桥村,五庙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显庄严肃穆。队员们伫立默哀,追思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心中涌动着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之后,队员们又来到八斗起义旧址及储全章故居。墙上的史料记载与实物陈列,清晰勾勒出八斗起义的历史脉络——这场虽未成功却意义深远的武装斗争,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周边地区的革命热情,为后续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听着当地向导讲述储全章等志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故事,红色基因深深镌刻进每个队员的心底。

图10 参观吴桥村五庙烈士陵园(摄影:杨毅)

值得一提的是,几支团队均就科技、文化知识宣讲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展开调研。“智行水乡·能创未来”团队通过对浍河村的调研,结合专业知识储备,积极向沱湖乡浍河村村委就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可以逐步采用新能源渔船,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徽韵文房溯古行”团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也见证到“文创+电商”模式的强大力量,成员纷纷提出要以文创、电商赋予宣纸新活力。

安徽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紧扣产业人才需求,积极响应“智车强省”战略蓝图,这个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6支社会实践团队共同擦亮了科技、文化知识浸润乡野的学院特色名片。未来,学院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并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为学子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实践锻炼的平台。

    撰稿: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 刘江珊

    核稿: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 李连城

    编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 岳科

    审稿: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 程刚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凤霞路15号   邮编:231100   联系电话:0551-65658290   E-mail:qichexy@aust.edu.cn
Copyright © 2024   安徽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 版权所有
TOP